0%

近期补剧Repo II - Elizabeth, Mozart!, Rent

-旧文存档,原发于lofter-


一粒沙 · 德扎

1.作为同样的作者同样的题材同样的语言的作品,一粒沙和德扎之间有着太多的共性。比如象征性极强的舞美(我个人很吃僵尸舞这种表现life is absurd的方式),比如拖沓的剧情节奏(咳咳我真的不是黑),比如大量的多声部(配合德语的铿锵和编曲的直击人心简直震撼到爆),比如强烈的存在主义意味(甚至让人在没看剧情不知歌词的情况下只听音乐就能听出来),比如把抽象概念具象成角色的表现方式(一粒沙中死亡的具象der tod,德扎中音乐天赋的具象童年莫扎特)等等等等。

2.一粒沙尽管仅就音频而言我非常喜欢pia的音色,她01那张渣录专我循环了快俩月并且感觉还能继续循环很多个俩月下去,但就剧而言我个人更偏好05版轻剧情重象征的表现方式,感觉maya的版本更为精准地表现出了作者所想表达的“人人都与死亡共舞,但没人像伊丽莎白”。

谈到一粒沙的象征性,最大的象征莫过于死神这个角色,死神这个角色的象征意味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我个人的理解是非常直接的字面der tod死亡。死亡对于伊丽莎白的意义,在Wenn ich tanzen will这首据说后来才写成加入剧中的曲目中表现得最为明晰。用女主角在mind快要消亡时想要kill自己的body却因body的求生欲而唤醒了mind的free will这样的情节来表现存在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作品不少,但一粒沙描述中的伊丽莎白这样一生都主动把自己置于悬崖边钢丝上,呼唤死亡利用死亡却又拒绝死亡的,则相对较为少见,毕竟基于合理推断,对大部分人来说,一次濒死体验就足以改变一生了。对此,不同的版本提供了不同的解释,以92版为代表的版本,更倾向于用历史上伊丽莎白的抑郁症来解释,并在表演中将伊丽莎白的晚年处理得较为神经质,以05版为代表的版本,则倾向于用世界和超我的桎梏和压抑来解释,并在表演中强调世界的荒谬和世人的行尸走肉。

3.如果说一粒沙的主题是突破外在的桎梏找到自己,那么德扎的主题就是突破内在的桎梏超越自己。因此,如果说一粒沙的最体现主题的互动在茜茜和死神之间,那么德扎最体现主题的互动就是在大小扎之间。然而非常有趣的是,不同于一粒沙最体现主题的曲目Wenn ich tanzen will正好是一首茜茜和死神的吵架歌,德扎最体现主题的曲目Finale却是一首没有小扎参与的大合唱,不过当然,小扎全程都没有参与任何演唱就是了。

Rent

1.自从知道Rent今年会来国内,我就把这剧丢进了收藏夹,但几次点开都没能坚持过头三首歌,直到前晚再一次点开并鬼使神差地把进度条拖到中间,然后一秒被One Song Glory拉入戏,然后就开始完全停不下来,然后它就取代十周年大悲成为我心目中纸巾杀手no.1的音乐剧。这俩剧同样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大悲的感染力更多的来源于作曲和演唱的talent and art,而Rent的感染力则更多的来自于编剧和表演的roar and earthy。

2.如果说一粒沙和德扎是讲life is absurd人应该break free去寻找自己突破自己,那么Rent就是讲一群找到自己想做自己的人怎么最终离开他们并不完美却无比深爱的乌托邦的。从第一次大合唱Seasons Of Love之后,整个下半场刀片雨接踵而来,我以为Angel的死会是最虐的,但看完之后却觉得那里算不上虐反而奇怪地觉得治愈,或许是因为Collins一直在他身边,或许是因为在这样的人类至悲面前会觉得所有的误解和藩篱都不过是人作茧自缚压根不重要,所以一粒沙里伊丽莎白每一次打破桎梏追寻自由都有死神在她前面开道,所以看得开的Joanne和Maureen立马不再纠结“take me or leave me”的问题,所以看不开的Roger和Mimi在亲身经历过一次生死大劫之后,终于也不再顾虑“baggage without lifetime guarantees”不再害怕“watch [each other] die”。

3.整部剧里我最猝不及防被虐到的不是Angel的死,而是Goodbye Love中Roger和Mark相互捅刀的那段对话;如同最猝不及防被治愈的不是最后的Mimi死里逃生与Roger好莱坞式的大团圆,而是What You Own的末尾,Mark和Roger终于重新找到了connection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 world的时候。大约作为一个写实向的剧,我预料到了里面会涉及到一些社会现象,但未预料到里面同样涉及到那些更普遍更永恒的话题。